您好,欢迎来到长沙湖南大学家教网![请登录] [免费注册]
 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资料分享 > 家长课堂 > 正文

处理好与初三阶段的孩子的关系

发表日期:2017-1-3 作者:长沙湖南大学家教网 电话:170-5118-4005

初三入学之后,不但孩子意识到中考的巨大压力,家长也随之进行有所行动了,但是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法,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,下面提出三个切忌,希望初三的家长请勿踏入雷区。

  1、切忌盲目给孩子增加语文作业

  我见过有家长觉得孩子阅读不好,便买来练习册要求孩子每天多做一篇阅读。我不能说这是坏事,但我对此颇有担忧。此事要想达到好的效果,需要以下条件:

  (1)增加作业不能“强买强卖”,一定与孩子协商一致,实现共识。否则,就像被按住头的猫,它不会好好吃东西,只会尽力想挣脱上面那只手。

  (2)要有老师配合文章做精准的讲解,阅读才有价值。如果只是孩子自己核对答案,根本没法明确对错的尺度,无法明晰问题所在,谈何提高。

  (3)保证学有余力,不耽误常规任务。阅读与写作的能力,积累很重要,但如果质和量比个高下,一定听课质量是最为核心的。盲目加量,有时可能会起负面作用。

  达成这样的条件并不容易,希望家长谨慎衡量。我的看法始终是,用心听课,跟住老师,把基本的任务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,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写作,大致同一道理。

  基础的记背部分,如果孩子自觉性尚不够高,可以依据老师的明确要求协助监督,但若自定任务需慎重为之。当然,这种方法,我并不想强化――我始终认为,家长最需要思考的,是改变孩子的内因,而非成为孩子学习的拐杖。

  2、切忌过度管控课外书

  这个问题,曾在我以前的博客文章中谈过。有家长怕孩子读课外书上瘾,影响学习,便禁止孩子阅读那些篇幅较长的书。对此,我坚决不认同。看问题,我们要看到本质,如果读课外书影响了孩子学习,这不是课外书的问题,而是孩子自制力的问题。初三,仍是孩子成长中普通的一年,尤其第一学期,远未到需要封闭学习的程度。我向来相信,孩子总要有适当的休息,以读书为休息,总比打游戏、看电视、泡网络要来得有价值得多。

  中考是这一年最重要的事,却不是唯一的事。各位家长,千万不要用您的过度管控,使孩子这一年的精神世界行走于沙漠之间。不是课外书能提高多少分的问题,这就像吃饭,它不能直接提高你的体育成绩,但它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保证。书也一样,只不过,它作用于孩子的心灵成长,在衣食无忧的当下,我想这比身体重要得多吧。

  3、切忌盲目报课外班,频繁更换老师

  前年,曾有一个八一中学的学生初三寒假到我班上,交流中,他说上一学期已经在两个老师手下学习,妈妈觉得期中没提高,就转了班,之后期末成绩仍没有明显提升,后来通过朋友介绍又转到了我的班。

  遇到这样的事情,我心里总会有一阵苦笑。

  首先,寄望短期便见奇效――这样衡量语文班效果根本不客观;另外,如此折腾,既花了钱,赔了时间,效果可能还是更糟的。语文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的训练,即使课本相同,每个语文老师也都会有一套自己的解读系统。中考,不是简单地磨炼哪几个题型和答题方法,究其本质,是在系统地训练思维,因此,连续、稳定最为重要。努力选正确的老师,坚持自己的选择,效果才会更佳。我曾跟家长打过比方,跟住一个不错的老师学三个月,可能只能提高1分;学半年,能提高3分;如果连学一年,便能提高10分。随着时间增长,它会呈现一种加速度,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所在。

  当然,家长一定会问,怎样判断语文老师的能力高低。我提供几条依据,谨供参考:要懂中考,这是重要前提;听课后,孩子表示信服和喜欢(注意:年级渐高,信服必须排在前面);必须懂做题,但不能只懂做题;必须爱读书;写作上不仅能评价优劣,更能给出开创性的建议。

  就像如何评价一个人,绝没有傻瓜式的计算标准,判断老师也一样。我想,了解老师的基本信息,在言谈举止间观察体会,与其他跟随该老师学习的家长学生交流感受。多角度观察,总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。

  好了,以上是日常老师们感受最深、最常见的家长行为误区。一件事的做与不做只是表象,更深层次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。不论老师还是家长,我想,我们做任何决定和行为,都应该考虑它的影响与效果,在长效和短效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